按药味分类的中药
中药按照药味分类包括五味,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了,如四时五味的宜忌,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,《本经》不仅明确指出“药有酸、咸、甘、苦、辛五味”,还以五味配合四气,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,开创了先标明药性,后论述效用的本草编写先例,从而为五味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,逐步完善了五味理论。后来在五味以外,还有淡味、涩味。
【小茜草】补血活血;祛风除湿。主贫血;头晕失眠;风湿痹痛;慢性胃炎;跌打损伤;月经不调[ 详情 ]
【粉萆薢】利湿去浊,祛风除痹。用于膏淋,白浊,白带过多,风湿痹痛,关节不利,腰膝疼痛。[ 详情 ]
【胡桃油】治绦虫,疥癣,冻疮,聤耳。 ①《纲目拾遗》:补火。 ②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缓下剂,能驱绦虫;外用于皮肤病,疥癣,冻疮,腋臭等。[ 详情 ]
黄蜀葵根
利水,散瘀,消肿,解毒。治淋病,水肿,乳汁不通,腮腺炎,痈肿。 ①《纲目》:治痈肿,利小便,五淋,水肿,产难,通乳汁。 ②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通气行滞,化痞块,治牙痛。 ③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镇咳。
黄蜀葵花
通淋,消肿,解毒。治淋病,痈疽肿毒,汤火烫伤。 ①《嘉佑本草》:治小便淋及催生,又主诸恶疮脓水久不瘥者,作末敷。 ②《纲目》:消痈肿,浸油涂汤火伤。
黄蜀葵茎
和血,除邪热。治产褥热,烫火伤。
黄连
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。用于湿热痞满,呕吐吞酸,泻痢,黄疸,高热神昏,心火亢盛,心烦不寐,血热吐衄,目赤,牙痛,消渴,痈肿疔疮;外治湿疹,湿疮,耳道流脓。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。用于目赤,口疮。姜黄连清胃和胃
黄连花
镇静;降压。主高血压;头痛;失眠
黄金线
清热解毒;止咳;止血。主肺热咳嗽;咯血;肺痈;小便淋涩;乳痈;疔疮疖肿;外伤出血
黄锁梅
消肿止痛,收敛止泻。用于扁桃体炎,牙痛,筋骨酸痛,急、慢性痢疾,黄疸型肝炎,月经不调;叶外用治创伤出血,黄水疮。
黄锁梅叶
①《云南中草药》:止血。治外伤出血。 ②《红河中草药》:治黄水疮。 ③《文山中草药》:治慢性湿疹。
黄锁梅根
通络,消肿,止泻。治筋骨疼痛,痿软麻木,扁桃体炎,肿毒,黄疸型肝炎,细菌性痢疾。 ①《滇南本草》:走经络。治筋骨疼痛,痿软麻木,日久赤白痢,休息痢。 ②《云南中草药》:止痢,解毒,消肿。治痢疾,扁桃腺
黄零陵香
解痉止痛。用于哮喘,支气管炎,肠绞痛;外用治创伤,淋巴结肿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