咸味中药
咸味:“能下、能软”,即具有泻下通便、软坚散结的作用。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、痰核、瘿瘤、症瘕痞块等证。一般来讲,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、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,如芒硝泻热通便,海藻、牡蛎消散瘿瘤,鳖甲软坚消症等。
【光明盐】祛风明目;消食化积;解毒。主目赤肿痛;泪眵多;食积脘胀;食物中毒[ 详情 ]
【八节毛】清肺化痰,止咳平喘。用于慢性气管炎。[ 详情 ]
【骨螺】清热解毒。主中耳炎;疮痈肿毒[ 详情 ]
《纲目》:接骨。
益气力,止消渴。
①《日用本草》:益气力,去风补肺,劳弱者宜食之。
②《医林纂要》:解蛇虫诸毒。
③《会约医镜》:解五脏热,止消渴。
《纲目拾遗》:疗小儿腹中虫积,食之即下。
汪颖《食物本草》:治虚瘦,益脾补气,炙熟食之。
主五痔,烧为末服之。
《本草汇》:明眼目,退翳障。
①《纲目》:一切漏疮,烧灰和猪脂纳之,日五、六易,愈乃止。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能补气,涩虚滑。治妇女白带,血崩不止,肾虚滑精;涂一切疮。
壮筋骨。治劳损,风湿关节痛,转筋。
①《唐本草》:主劳损续绝。
②《本经逢原》:大壮筋骨,食之令人不畏寒冷。
③《本草求真》:补阳。
④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风湿关节痛,手足无力及脚转筋。
补虚,和血。治虚损腰痛,心悸,失眠,肺痿吐血;崩中,带下。
①《千金·食治》:生血,治痈肿。
②《唐本草》:主狂犬伤。鼻衄,折伤,阴痿,补虚,止腰痛。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肺痿吐血及崩中,带
行血,消肿,益肾。治疮疡肿毒,瘀血作痛,虚劳内伤,腰脊疼痛。
①《本经》:主恶疮痈肿,逐邪恶气,留血在阴中。
②《别录》:除小腹血急痛,腰脊痛,折伤恶血,益气。
③《千金·食治》:屑服方寸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