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第一药 > 按药味分类的中药
按药味分类的中药
中药按照药味分类包括五味,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了,如四时五味的宜忌,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,《本经》不仅明确指出“药有酸、咸、甘、苦、辛五味”,还以五味配合四气,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,开创了先标明药性,后论述效用的本草编写先例,从而为五味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,逐步完善了五味理论。后来在五味以外,还有淡味、涩味。
【小茜草】补血活血;祛风除湿。主贫血;头晕失眠;风湿痹痛;慢性胃炎;跌打损伤;月经不调[ 详情 ]
【粉萆薢】利湿去浊,祛风除痹。用于膏淋,白浊,白带过多,风湿痹痛,关节不利,腰膝疼痛。[ 详情 ]
【胡桃油】治绦虫,疥癣,冻疮,聤耳。 ①《纲目拾遗》:补火。 ②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缓下剂,能驱绦虫;外用于皮肤病,疥癣,冻疮,腋臭等。[ 详情 ]
两头尖
祛风湿,消痈肿。用于风寒湿痹,四肢拘挛,骨节疼痛,痈肿溃烂。
两广瘤足蕨
清热解毒。主流行性感冒
两指剑
活血散瘀,消肿止痛。 跌打扭伤:叶捣烂外敷。 脾脏肿大:干根1~2两,炖猪肉吃。
两栖蓼
《贵州草药》:清热利湿。治痢疾,脚浮肿,疔疮。
两色乌头
祛风;除湿;止痛。主风湿痹痛
两色瓦韦
清热利湿。主尿路感染;咽喉炎;肠胃炎;风湿疼痛;烫伤
两色鳞毛蕨
清热解毒。主预防流行性感冒。
两面刺
清热解毒;凉血止血。主痢疾;胃痛;吐血;吃力血;月经过多;尿血
两面针
行气止痛,活血化瘀,祛风通络。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跌打损伤、风湿痹痛、胃痛、牙痛,毒蛇咬伤;外治汤火烫伤。
两面青
清热解毒。治麻疹,肝炎,腹泻,胃痛,高血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