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药味分类的中药
中药按照药味分类包括五味,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了,如四时五味的宜忌,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,《本经》不仅明确指出“药有酸、咸、甘、苦、辛五味”,还以五味配合四气,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,开创了先标明药性,后论述效用的本草编写先例,从而为五味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,逐步完善了五味理论。后来在五味以外,还有淡味、涩味。
【小茜草】补血活血;祛风除湿。主贫血;头晕失眠;风湿痹痛;慢性胃炎;跌打损伤;月经不调[ 详情 ]
【粉萆薢】利湿去浊,祛风除痹。用于膏淋,白浊,白带过多,风湿痹痛,关节不利,腰膝疼痛。[ 详情 ]
【胡桃油】治绦虫,疥癣,冻疮,聤耳。 ①《纲目拾遗》:补火。 ②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缓下剂,能驱绦虫;外用于皮肤病,疥癣,冻疮,腋臭等。[ 详情 ]
羊胲子
①《纲目》:治翻胃。 ②《纲目拾遗》:解百草药毒,治噎膈翻胃。
羊脂
补虚,润燥,祛风,化毒。治虚劳羸瘦,肌肤枯憔,久痢,丹毒,疮癣。 ①《千金·食治》:生脂:止下痢脱肛,去风毒,妇人产后腹中绞痛。 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游风并黑皯。 ③《纲目》:熟脂:主贼风痿
羊脑
①《纲目》:润皮肤,去皯蹭。涂损伤、丹瘤、肉刺。 ②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治风寒入脑,头疼久不愈。
羊脬
①孙思邈:治下虚遗尿。 ②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补脬损,摄下焦之气,凡虚人或产后患遗溺者宜之。
羊血
止血,祛瘀。治吐血,衄血,肠风痔血,妇女崩漏,产后血晕,外伤出血,跌打损伤。 ①《唐本草》:主女人中风,血虚闷,产后血运、闷欲绝者,生饮一升。 ②《医学入门》:治卒惊悸;九窍出血,取新热血饮。 ③《纲
羊角参
①《陕西中草药》:平肝熄风,养阴明目,清热凉血。治头痛目疾,咽喉痛,高血压症,痫症,疖痈。 ②《陕甘宁青中草药选》:补脾润肺,生津。治肺结核,病后虚弱,口渴,神经衰弱,肝阳头痛,食欲不振,腰腿酸软,糖
羊角拗
祛风湿,通经络,解疮毒,杀虫。治风湿肿痛,小儿麻痹后遗症,跌打损伤,痈疮,疥癣。 ①《本草求原》:止瘙痒,治疥癞热毒。 ②《陆川本草》:解疮毒,去瘀血。治疮痈及跌打损伤。 ③《岭南草药志》:外用杀虫,
羊角拗子
祛风通络;解毒杀虫。主风湿痹痛;小儿麻痹后遗症;跌打损伤;痈肿;疥癣
羊角桃
清热解毒,化瘀消肿。用于急性胃肠炎,痢疾,肝炎,咽炎;外用治跌打损伤。
羊角纽花
①《本草求原》:止刀伤血。 ②《岭南采药录》:外敷跌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