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药味分类的中药
中药按照药味分类包括五味,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了,如四时五味的宜忌,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,《本经》不仅明确指出“药有酸、咸、甘、苦、辛五味”,还以五味配合四气,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,开创了先标明药性,后论述效用的本草编写先例,从而为五味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,逐步完善了五味理论。后来在五味以外,还有淡味、涩味。
【小茜草】补血活血;祛风除湿。主贫血;头晕失眠;风湿痹痛;慢性胃炎;跌打损伤;月经不调[ 详情 ]
【粉萆薢】利湿去浊,祛风除痹。用于膏淋,白浊,白带过多,风湿痹痛,关节不利,腰膝疼痛。[ 详情 ]
【胡桃油】治绦虫,疥癣,冻疮,聤耳。 ①《纲目拾遗》:补火。 ②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缓下剂,能驱绦虫;外用于皮肤病,疥癣,冻疮,腋臭等。[ 详情 ]
藤麻
清热解毒,散瘀消肿。外用治无名肿毒,烧烫伤,跌打损伤,骨折。
藤黄
消肿,化毒,止血,杀虫。治痈疽肿毒,顽癣恶疮,损伤出血,牙疳蛀齿,汤火伤。 ①《海药本草》:主蚛牙蛀齿,点之便落。 ②《纲目拾遗》:治痈疽,止血化毒,敛金疮,亦能杀虫。 ③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为峻下剂,
藤黄连
清热利湿,解毒。用于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,发热头痛,急性扁桃体炎,咽喉炎,眼结膜炎,急性胃肠炎,痢疾,黄疸;根:外用治疮疖,烧烫伤。
藨草
开胃消食;清热利湿。主饮食积滞;胃纳不佳;呃逆饱胀;热淋;小便不利
藿香
快气,和中,辟秽,祛湿。治感冒暑湿,寒热,头痛,胸脘痞闷,呕吐泄泻,疟疾,痢疾,口臭。 ①《别录》:疗风水毒肿,去恶气,疗霍乱、心痛。 ②《本草图经》:治脾胃吐逆,为最要之药。 ③《珍珠囊》:补卫气,
藿香露
①《纲目拾遗》:消暑,正气。 ②《中药成方配本》:芳香宣浊。治暑湿气滞,胸闷呕恶。
蘑菇
①《医学入门》:悦神,开胃,止泻,止吐。 ②《生生编》:益肠胃,化痰,理气。
蘘草
《别录》:主温疟寒热,酸嘶邪气。
蘘荷
活血调经,镇咳祛痰,消肿解毒。治妇女月经不调,老年咳嗽,疮肿,瘰疬,目赤,喉痹。 ①《别录》:主疟。 ②陶弘景:主诸溪毒、沙虱辈,亦云辟蛇。 ③《唐本草》:根:主诸恶疮。根心:主稻麦芒入目中不出者,以
蘘荷子
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治胃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