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功效分类的中药
中药方中的药总称 ∶药物的气味或味道,即寒、热、温、凉四气和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五味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,另外,还有淡味、涩味。一般来讲,涩归附于酸,淡归附于甘,所以中药的药味习称“五味”,也就是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五种滋味。
【头顶一颗珠】镇静;止痛;活血;止血。主高血压病;神经衰弱;眩晕头痛;腰腿疼痛;月经不调;崩漏;外伤出血;跌打损伤[ 详情 ]
【柏子仁】养心安神,润肠通便。治惊悸,失眠,遗精,盗汗,便秘。 ①《本经》:主惊悸,安五藏,益气,除湿痹。 ②《别录》:疗恍惚,虚损吸吸,历节,腰中重痛,益血止汗。 ③《药性论》:能治腰肾中冷,膀胱中冷脓宿水,兴阳道,去头风,主小儿惊痫。 ④《日华子[ 详情 ]
【生姜】散寒解表;降逆止呕;化痰止咳。主风寒感冒;恶寒发热;头痛鼻塞;呕吐;痰饮喘咳;胀满;泄泻[ 详情 ]
鹿衔草
补虚,益肾,祛风除湿,活血调经,治虚弱咳嗽,劳伤吐血,风湿关节痛,崩漏,白带,外伤出血。 ①《滇南本草》:治筋骨疼痛、痰火之症,煎点水酒服。 ②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治吐血,通经,强筋,健骨,补腰肾,生津
鹿角胶
补血,益精。治肾气不足,虚劳羸瘦,腰痛,阴疽,男子阳痿、滑精,妇女子宫虚冷,崩漏,带下。 ①《本经》:主伤中劳绝;腰痛羸瘦,补中益气,妇人血闭无子,止痛安胎。 ②《别录》:疗吐血,下血,崩中不止,四肢
麦芽
消食,和中,下气。治食积不消,脘腹胀满,食欲不振,呕吐泄泻,乳胀不消。 ①《药性论》:消化宿食,破冷气,去心腹胀满。 ②《千金·食治》:消食和中,熬末令赤黑,捣作麨,止泄利,和清酢浆服之,日
麻花
祛风,活血。治风病肢体麻木,遍身苦痒,妇女经闭。 ①《药性论》:治遍身苦痒,逐诸风恶血,主女人经候不通。 ②《纲目》:治健忘及金疮内漏。
麻黄根
治体虚自汗、盗汗。 ①陶弘景:止汗,夏月杂粉用之。 ②《滇南本草》:止汗,实表气,固虚,消肺气、梅核气。 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敛汗固表。治阳虚自汗,阴虚盗汗。
黄堇
杀虫,解毒,清热,利尿。治疥癣,疮毒肿痛,目赤,流火,暑热泻痢,肺病咳血,小儿惊风。 ①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:儒毒杀虫。治毒蛇咬伤。 ②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清热解暑,利尿止痢。 ⑧江西《草药手册》:
黄瓜
除热,利水,解毒。治烦渴,咽喉肿痛,火眼,汤火伤。 ①《日用本草》:除胸中热,解烦渴,利水道。 ②《滇南本草》:解疮癣热毒,消烦渴。 ③《陆川本草》:治热病身热、口渴,烫伤;瓜干陈久者,补脾气,止腹泻
黄矾
解毒杀虫;敛疮。主痔瘘;恶疮;疥癣;聤耳出脓
黄精
补中益气,润心肺,强筋骨。治虚损寒热,肺痨咳血,病后体虚食少,筋骨软弱,风湿疼痛,风癞癣疾。 ①《别录》:主补中益气,除风湿,安五脏。 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补五劳七伤,助筋骨,止饥,耐寒暑,益脾胃,润心
黄花夹竹桃
有强心作用。适用于多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,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阵发性心房纤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