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脾经中药有哪些
脾经,全称足太阴脾经,归脾经的中药主治胃脘痛、腹胀、呕吐嗳气、便溏、黄疸。身体沉重无力、舌根强痛、膝股部内侧肿胀、厥冷等病证。
【刘寄奴】破血通经,敛疮消肿。治经闭症瘕,胸腹胀痛,产后血瘀,跌打损伤,金疮出血,痈毒焮肿。 ①《唐本草》:主破血,下胀。 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心腹痛,下气水胀、血气,通妇人经脉症结,止霍乱水泻。 ③《开宝本草》:疗金疮,止血为要药;产后余疾,下血、[ 详情 ]
【婆罗门皂荚】①《本茸拾遗》:主心膈间热风,心黄,骨蒸寒热,杀三虫。 ②《海药本草》:主热病及下痰,杀虫,通经络。子疗小儿疳气。凡用先炙令黄用。[ 详情 ]
【龙眼核】止血,定痛,理气,化湿。治创伤出血,疝气,瘰疬,疥癣,湿疮。 ①《滇南本草图说》:治瘿疾。’ ②《医学入门》:烧烟熏鼻,治流涕不止。 ③《纲目》:治狐臭,龙眼核六枚同胡椒二七枚研,遇汗出即擦之。 ④《本草再新》:治瘰疬,消肿排脓[ 详情 ]
当归
补血活血,调经止痛,润肠通便。用于血虚萎黄,眩晕心悸,月经不调,经闭痛经,虚寒腹痛,肠燥便秘,风湿痹痛,跌扑损伤,痈疽疮疡。酒当归活血通经。用于经闭痛经,风湿痹痛,跌扑损伤。
惊风草
①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清血燥湿,凉血解毒。治烦热口渴,胸闷呕吐,吐血衄血,湿热泻痢,目赤口疮,痈肿疔毒,湿热发黄。 ②《云南中草药》:清肝消积。治小儿疳积、肺炎、惊风。
慈姑
行血通淋。治产后血闷,胎衣不下,淋病,咳嗽痰血。 ①《千金方》:下石淋。 ②《唐本草》:主百毒,产后血闷,攻心欲死,产难衣不出,捣汁服一升。 ③《滇南本草》:厚肠胃,止咳嗽,痰中带血或咳血。 ④《岭南
慈姑叶
消肿,解毒。治疮肿,丹毒,恶疮。 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研敷蛇虫咬。 ②《本草图经》:涂效诸恶疮肿及小儿游瘤丹毒。 ③《纲目》:调蚌粉涂瘙疿。 ④《重庆草药》:(全株)解毒消肿,治鱼口,兼能治粪毒。
慈姑花
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:明目,去湿。治一切疗肿痔漏。祛湿之功,同于茵陈。
扁豆衣
健脾,化湿。治痢疾,腹泻,脚气浮肿。 ①《本草便读》:达肌行水。 ②《安徽药材》:补脾化湿,止泻痢。治食物中毒性上吐下泻,解酒精中毒。 ③《江苏植药志》:治脚气足肿。
扁轴木
补益。主身体衰弱;劳伤乏力;虚热;自汗;盗汗
扇蕨
消饱胀,疗风湿。
扶桑根
治月经不调,血崩,白浊,白带。 ①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与红鸡冠花共煎治红崩。 ②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治白浊,白带。 ③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根皮:调经,止咳,消炎。治月经不调,支气管炎,宫颈炎。
扶桑花
清肺,化痰,凉血,解毒。治痰火咳嗽,鼻衄,痢疾,赤白浊,痈肿,毒疮。 ①《广东新语》:润容补血。 ②《本草求原》:有红白二种,白者治白痢白浊,红者治红痢赤浊,饭上多蒸多晒,浸酒。 ③《岭南采药录》: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