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第一药 > 药膳食谱 > 正文

药膳进补当心误入歧途

每年立秋后,一些病弱体虚者有在家中自制药膳的习惯,也有不少商家打出秋季药膳进补的招牌。然而,在我们身边,因为食用药膳不当而致病者大有人在。

吴小姐的妈妈退休了,听说药膳对身体有好处,从药店买回了、、等煲了一罐。晚餐时,一家人都享受了这罐汤,可吴小姐也因此一晚上都没有睡意,,不停地喝水后又不停地上厕所。后来听医生说,、、红枣炖的鸡汤虽说能大补元气,但对于身体健康的吴小姐来讲就是画蛇添足了,这样很。

相比之下,李先生则没那么幸运了。李先生和几位好友在一家小餐馆聚会,老板推荐最新的特色菜“煲”,称可以温阳补肾、强身健体。一直认为自己肾虚的李先生特地点了这道菜。谁知酒足饭饱之后,李先生突然感到一阵,朋友们赶紧把他送到医院急诊才稳定了病情。病因很简单,原来不懂药物搭配的厨师在煲里随意放了黄芪、和一起炖煮,羊肉是热性温阳之品,也有温阳作用,而且附子中含有碱,会对心脏节律产生副作用,所以,诱发了本来心脏不太好的李先生。

中国传统的药膳绝不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相加,而是在中医辨证配膳理论指导下,由药物、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,又有食品美味,用以防病治病、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。如不具备医药常识而盲目制作或食用药膳进补,难免会误入歧途。

药膳的主要原料之一是中药在四千余种常用的中药中,有五百种可作药膳原料,其中使用较安全且味道可鲜的大约有60味,有、人参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黄芪、白勺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首乌等,这些药材以植物药为主。

这些“药食同源”的中药与食物配伍、应用时都需要遵循中医理论,使它们之间的作用互相补充,协调一致,否则就会出现差错或影响效果,中医对药膳有着严格的禁忌。主要包括药物配伍禁忌、药膳与食物配伍禁忌、食物配伍禁忌和疾病忌口等。

根据中医理论,人的体质可因遗传、生活环境、饮食、生活习惯等而有所不同,不同的体质在生理、病理、心理上会有不同的表现。制作和食用“药膳”,最重要的一点就是“辨体施食”,正常成人可分成不同的体质,根据各人体质的特点,选择合适的食物。这样才能调整体质、有利健康,在防病于未然的同时,起到良好保健作用。

药膳有别于普通饮食,应用时须注意食疗中药的性味、药膳的宜忌、选料与加工、烹调技术等,并要掌握药膳应用的基本原则:

1.注重整体,辨证施食

在运用药膳时,首先要考虑自身的体

质、健康状况以及季节时令、地理环境等多方面情况,判断其基本证型,然后再确定相应的食疗原则。

在药膳治疗中,不仅要讲究非食疗中药材的性味,也要注意食疗中药材的性味。一般来讲,温性、热性的食疗中药,如、大葱、红枣、、羊肉、等,具有温里、、助阳的作用,可以用来治疗寒证、阴证;凉性、寒性的食疗中药,如、藕、、梨、、、等,具有清热、、、的作用,可以用来治疗热证、阳证。

就而言,酸味食疗中药,如、等,能收敛、固涩;苦味食疗中药,如、能清热、降气、泻火、燥湿;甘味食疗中药,如、、,能补养、调和、缓急止痛;辛味食疗中药,如、大葱,有发散和行气等作用;咸味食疗中药,如、等则能软坚散结;淡味食疗中药能渗利,如、等。

2.良药可口,服食方便

药膳使用的多为药、食两用之品,并有食品的色、香、味等特性;即使加入了部分药材,由于注意了药物性味的选择,通过与食物的调配仍可制成美味可口的药膳。

药膳的烹调,主要以“炖、煮、煨、蒸”为主,最后都可成为“汤”,这样可使药物和食物在较长时间受热过程中,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有效成分,增强功效。药膳烹调的特点是以药物和食物的原汁原味为主,做到既具补益作用,又具菜肴鲜美的特点,以诱发人们的食欲,从而达到确切的功效。

3.优选药材,科学烹制

药材的选用也讲究“辨证施治”的原则,根据人体体质和食物的搭配、本身的药性,选购药材一定要新鲜优质,凡是变质、发霉的均不能食用。药膳所用的中药材和食物首先要净选,使之清洁干净,无杂质异物,无尘土,无霉变腐烂,还要注意其色、味纯正,外形美观,质量优良。

为保证药膳疗效,还应对药材与食物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。有的需切片、切丝、切丁或切段,有的需粉碎为细末,有的则需按中药炮制的要求进行炮制加工,以减其毒性或副作用。

优良的药膳必须讲究烹调技术。一般食用中药以及无不适气味的中药,可与食物一起烹制,若药物较多或有明显不适气味,可用纱布将药物包好,再与食物一起烹制,药性即进入食物或汤里,服食时要将药渣去除。也可先将中药煎煮,滤取药汁、去渣,再在食物烹调过程中加入药汁,减少营养和有效成分的破坏。

4.适量有恒,有的放矢

“饮食有节”是中医重要的养生保健原则,药膳食疗同样应适量而有节制。短期内不宜进食过多,不可急于求成。应根据自身状况,经常小量服食,持之以恒,久之定能收效。

对于无病者可适当食用某些保健养生膳。对于体质虚弱或患病者还应当用药治,并配合药膳治疗。而在疾病康复期或对某些慢性病患者,用药膳调治可能更为合适。值得注意的是,药膳虽有不少好处,但其针对性和治疗效果远不及药物,只有两者配合应用,相辅相成,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。

相关推荐

为什么服用药膳应对症

近年来,食疗药膳在国内十分流行,酒家、饭店纷纷结合时令推出花色品种繁多的系列药膳,一时吸引了大量食客。就连平时很少上餐馆的老年朋友,也在家里做起了炖鸡、等。人们在津津有味品尝药膳的同时,似乎忽略了一点:药膳也是一种治疗手段,必须对症选用。一般说来,可作为食物疗法的药膳有三类:一类如、、、、等,这些既

四药膳利湿止带

女性要避免困扰,可多吃一些健脾利湿药膳,如四神汤、薏仁汤、、清蒸蛋等,都是不错的保健药膳。四神汤材料:需准备15克、15克、薏仁15克、3克、15克、排骨数块、猪小肠适量。做法:先把中药材、排骨、猪小肠洗干净之后,把猪小肠烫过,然后加适量的水,一起煮熟即可食用。薏仁汤材料:需准备薏仁、红豆,用量随个

药膳元宵任君选

2月24日元宵节,正月十五吃元宵。元宵所用的性平、味甘、补虚调血、健脾开胃、益气止泻,有暖中、生津和润燥的功能。《本草经疏》载,“补脾胃,益肺气之谷。脾胃得补,则中自温,大便亦坚实。温能养气,气充则身自多热”。各类元宵馅也对身体有不同程度的功效。元宵 10克、10克、仁15克、米15克、10克、豆沙

冬季药膳炖品三款

“冬季进补,开春打虎”,这是我国民族的进补习惯,冬天,气候寒冷,冬季应五脏中的肾脏,寒邪易伤肾阳,故要补肾。补肾适宜于滋补,现介绍几种炖品,供大家参考。龙马童子鸡原料:20克,20克,仔公鸡1只,姜、葱、盐、粉、味精、料酒各适量。制作:1.将海龙、用浸泡2小时,洗净泥沙,备用;将鸡宰杀后,去毛、内脏

什么是药膳

中华药膳--这枝医苑奇葩,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岁月,发展成像今天这样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制作方法的一门学问。“民以食为天。”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由此受到启发,春秋战国是药膳的萌芽时期,《内经》中记载了“粳”,《金匮》中记载了“”,药膳经历代医家的整理、收集,逐渐发展成今天这样内容丰富,疗效肯定,影响深远

  • 发布于 2022-02-13 18:26:32

中药大全

最新发布中医中药网站

点赞最多

朱良春-国医大师

朱良春,男,生于1917年8月,江苏镇江市人。经验颇丰,名驰南北,蜚声海外。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。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,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,师从章次公先生,深得其传,从医

倪海厦个人介绍

倪海厦个人资料及简介倪海厦院长1954年生于台北,祖籍浙江瑞安,毕业于东吴大学政治系。曾任美国汉唐中医学院院长与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指导教授。倪海厦医师毕生致力于传承与发扬中医经方,运用网页诊疗日志与文

张学文-首届国医大师

张学文,男,生于1935年10月,陕西汉中人,汉族。出生于中医世家,教授、主任医师,博士研究生导师、首届国医大师、中医急症高手。陕西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,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,国务院

林巧稚简介

林巧稚(1901年12月23日-1983年4月22日),福建厦门人,医学家。她在胎儿宫内呼吸、女性盆腔疾病、妇科肿瘤、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,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、奠基人之一。林巧稚

熊继柏-国医大师

熊继柏, 男,1942年出生,湖南石门县人。国医大师,国家级名中医,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,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、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,研究生导师,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中医学术顾问。中医临床

郭生白生化汤配方

郭生白出身于中医名医世家,是第四代传人,从事中医临床60余年,通读中医经典著作,极为重视中医辨证论治,功底深厚,医术精湛,临床疗效卓著,颇得世人赞誉。郭老博采众家之长,勤求古训,潜心研究,结合多年临床

石学敏-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

石学敏创立的“醒脑开窍”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显著疗效,相关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。创建的针灸科床位600张,日均门诊量2000余人次,治疗病种100余种。在全国建48个临床分中心,培养师承人员30余

王琦-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个人资料

王琦中医学家,中国工程院院士,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、主任医师、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 ,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。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,第二届国医大师。王琦个人资料王琦, 是江苏

路志正国医大师

路志正毕生从事风湿病、心肺疾病、中医疑难病临床科研教学工作,另擅长脾胃病、代谢性疾病、风湿病、心脑血管病、呼吸系疾病、心身疾病、眩晕、不寐、萎缩性胃炎、干燥症、白塞氏病、胸痹、痛风、糖尿病等诊治。路志

陈彤云国医大师

    她应用脏腑辨证理论治疗损美性皮肤病,辨证与辨病结合,倡导中西医结合,继承和创新,改进剂型。完善痤疮病多以“热邪致病”的理论体系;提出黄褐斑“斑皆瘀也,有斑必有瘀,久病必瘀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