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药味分类的中药
中药按照药味分类包括五味,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了,如四时五味的宜忌,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,《本经》不仅明确指出“药有酸、咸、甘、苦、辛五味”,还以五味配合四气,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,开创了先标明药性,后论述效用的本草编写先例,从而为五味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,逐步完善了五味理论。后来在五味以外,还有淡味、涩味。
【小茜草】补血活血;祛风除湿。主贫血;头晕失眠;风湿痹痛;慢性胃炎;跌打损伤;月经不调[ 详情 ]
【粉萆薢】利湿去浊,祛风除痹。用于膏淋,白浊,白带过多,风湿痹痛,关节不利,腰膝疼痛。[ 详情 ]
【胡桃油】治绦虫,疥癣,冻疮,聤耳。 ①《纲目拾遗》:补火。 ②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缓下剂,能驱绦虫;外用于皮肤病,疥癣,冻疮,腋臭等。[ 详情 ]
苦蘵果实
治牙痛,天疱疮,疔疮。 《江西民间草药》:治天疱疮。
苦蘵根
利水通淋。治水肿腹胀,黄疸,热淋。 ①《江西民间草药》:治水肿腹胀。 ②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:除湿清热,利尿通淋,止咳化痰。
苦豆子
清热燥湿,止痛,杀虫。
苦豆根
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:祛风湿。治风湿性关节疼痛,四肢麻木。
苦连翘
清热利湿。主膀胱炎;疝气;黄水疮
苦马豆
利尿,消肿。用于肾炎水肿,慢性肝炎,肝硬化腹水,血管神经性水肿。
苹
清热,利水,解毒,止血。治风热目赤,肾炎,肝炎,疟疾,消渴,吐血,衄血,热淋,尿血,痈疮,瘰疬。 ①《本草拾遗》:捣绞取汁饮,主蛇咬毒入腹,亦可敷热疮。 ②《医林纂要》:除烦,解热,消痰,行水。 ③《
苹婆
止痢。主治痢疾。
苹果
生津,润肺,除烦,解署,开胃,醒酒。 ①《千金·食治》:益心气。 ②孟诜:主补中焦诸不足气,和脾;卒患食后气不通,生捣汁服之。 ③《饮膳正要》;止渴生津。 ④《滇甫本草》:炖膏食之生津。 ⑤
苹果叶
①《滇南本草》:敷脐上治阴症。又治产后血迷,经水不调,蒸热发烧,服之效。 ②《滇南本草图说》:贴火毒疮,烧灰调油搽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