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药味分类的中药
中药按照药味分类包括五味,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了,如四时五味的宜忌,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,《本经》不仅明确指出“药有酸、咸、甘、苦、辛五味”,还以五味配合四气,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,开创了先标明药性,后论述效用的本草编写先例,从而为五味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,逐步完善了五味理论。后来在五味以外,还有淡味、涩味。
【小茜草】补血活血;祛风除湿。主贫血;头晕失眠;风湿痹痛;慢性胃炎;跌打损伤;月经不调[ 详情 ]
【粉萆薢】利湿去浊,祛风除痹。用于膏淋,白浊,白带过多,风湿痹痛,关节不利,腰膝疼痛。[ 详情 ]
【胡桃油】治绦虫,疥癣,冻疮,聤耳。 ①《纲目拾遗》:补火。 ②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缓下剂,能驱绦虫;外用于皮肤病,疥癣,冻疮,腋臭等。[ 详情 ]
酢浆草
1.治疗失眠:取酢浆草10斤、松针(云南松 Pinus yunnanensis Franch.)加水8000ml,煎1小时,过滤去渣;另取大枣1斤捣碎,加水2000ml煎 1小时,过滤去渣。将两液混合
酥
补五脏,益气血,止渴,润燥。治阴虚劳热,肺痿咳嗽,吐血,消渴,便秘,肌肤枯槁,口疮。 ①《别录》:补五脏,利大肠,主口疮。 ②《千金·食治》:沙牛及白羊酥,除胸中客气,利大小肠,治口疮。牦牛
酥油
补五脏,益气血。主治肺痿咳喘,止吐血,止消渴,缩小便及泽肌肤。
酪
补肺,润肠,养阴,止渴。治虚热,烦渴,肠燥便艰,肌肤枯涩,斑疹瘙痒。 ①《千金·食治》:补肺脏,利大肠。 ②《唐本草》:主热毒,止渴,解散发利,除胸中虚热,身面上热疮、肥疮。 ③《食疗本草》
酱
除热,解毒。治蜂虿虫伤,汤火伤。 ①《别录》:主除热,止烦满,杀百药、热汤及火毒。 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杀一切鱼、肉、菜蔬、草毒;并治蛇、虫、蜂、虿等毒。 ③《纲目》:酱汁灌入下部,治大便不通;灌耳中,
酱头
收敛,止痢,消炎。治痢疾,消化不良,内出血,疔疮初起。
酱瓜
健胃和中;生津止渴。主食欲不振;消渴
酸不溜
清热,消积,散瘿,止泻。治大小肠积热,瘿瘤,热泻腹痛。
酸不溜根
①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:祛寒,温肾。治寒疝,阴囊出汗。 ②《中草药通讯》:治胃痛,腹泻。
酸叶胶藤
利尿消肿,止痛。主治咽喉肿痛,慢性肾炎,肠炎,风湿骨痛,跌打瘀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