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药味分类的中药
中药按照药味分类包括五味,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了,如四时五味的宜忌,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,《本经》不仅明确指出“药有酸、咸、甘、苦、辛五味”,还以五味配合四气,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,开创了先标明药性,后论述效用的本草编写先例,从而为五味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,逐步完善了五味理论。后来在五味以外,还有淡味、涩味。
【小茜草】补血活血;祛风除湿。主贫血;头晕失眠;风湿痹痛;慢性胃炎;跌打损伤;月经不调[ 详情 ]
【粉萆薢】利湿去浊,祛风除痹。用于膏淋,白浊,白带过多,风湿痹痛,关节不利,腰膝疼痛。[ 详情 ]
【胡桃油】治绦虫,疥癣,冻疮,聤耳。 ①《纲目拾遗》:补火。 ②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缓下剂,能驱绦虫;外用于皮肤病,疥癣,冻疮,腋臭等。[ 详情 ]
鹿茸
壮元阳,补气血,益精髓,强筋骨。治虚劳羸瘦,精神倦乏,眩晕,耳聋,目暗,腰膝酸痛,阳痿,滑精;子宫虚冷,崩漏,带下。 ①《本经》:主漏下恶血,寒热惊痫,益气强志。 ②《别录》:疗虚劳洒洒如疟,羸瘦,四
鹿茸草
治感冒心中烦热,咳嗽,吐血,赤痢,便血,月经不调,风湿骨痛,牙痛,乳痈。 ①《杭州药植志》:治乳癌、乳痈,血管瘤,烂脚疮。 ②《江西草药》:凉血,止血,解毒,止痛。治急性胃肠炎,菌痢,牙痛,热淋,毒蛇
鹿草
益气健脾;安神。主倦怠乏力;食欲不振;神经衰弱
鹿药
补气益肾,祛风除湿,活血调经。治痨伤,阳痿,偏、正头痛,风湿疼痛,跌打损伤,乳痈,月经不调。 ①《开宝本草》:主风血,去诸冷,浸酒服之。 ②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治痨伤,痈毒。 ③《陕西中草药》:祛风镇痛
鹿葱
解毒;祛痰;利尿;催吐。主咽喉肿痛;疮痈肿毒;瘰疬;咳嗽痰端;水肿;小便不利;食物中毒
鹿藿
凉血,解毒。治头痛,腰疼腹痛,产褥热,瘰疬,痈肿,流注。 ①《本经》:主女子腰腹痛不乐,肠痈,瘰疬,疡气。 ②江西《草药手册》:祛痰,解毒,杀虫,祛风湿,和血气。治肠痈,瘰疬,头痛,眼痛,腹痛。
鹿藿根
治小儿疳积,妇女痛经,瘰疬,疖肿。
鹿血
补虚,和血。治虚损腰痛,心悸,失眠,肺痿吐血;崩中,带下。 ①《千金·食治》:生血,治痈肿。 ②《唐本草》:主狂犬伤。鼻衄,折伤,阴痿,补虚,止腰痛。 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肺痿吐血及崩中,带
鹿衔草
补虚,益肾,祛风除湿,活血调经,治虚弱咳嗽,劳伤吐血,风湿关节痛,崩漏,白带,外伤出血。 ①《滇南本草》:治筋骨疼痛、痰火之症,煎点水酒服。 ②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治吐血,通经,强筋,健骨,补腰肾,生津
鹿角
行血,消肿,益肾。治疮疡肿毒,瘀血作痛,虚劳内伤,腰脊疼痛。 ①《本经》:主恶疮痈肿,逐邪恶气,留血在阴中。 ②《别录》:除小腹血急痛,腰脊痛,折伤恶血,益气。 ③《千金·食治》:屑服方寸匕